《断舍离》书摘
>>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 我终于可以去看话剧、舞剧、音乐剧,也可以一整天看书、写笔记、和好朋友喝茶、恢复瑜伽练习、远足、回到大自然……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发呆不说话,按照心跳的节奏去做事。
>> 我需要停下来,去感受生活。我需要慢下来,去独处,去思考,去阅读,去旅行……我想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很多时候大家买一样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它、会去使用它,而是渴望拥有和获得。
>> 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
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 心中混乱的执念往往也会映照在生活环境中。
>> 在某种意义上,将压抑在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就相当于把坏情绪发泄出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理不清的不仅是这些插电用品的电线,还有住在这里的人的思绪和活动路线。
>> 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 当自己尝试实践“断舍离”后,要大力地犒劳自己、奖赏自己。
>> 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
>>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 在进行取舍时,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
>>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 人本身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
>> 只有摆脱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 我们现在身处的正是物质和信息极为丰富甚至过剩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假如没有一个明确指出“如何与物质和信息打交道”的方向标,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被物质和信息的洪流吞噬。
>> 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 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我们把“忘却物”叫作“陌生的大叔”。
>> 与忘却物不同,“图个便利”的东西总是在放手时,让人恋恋不舍。所以,这种“爱管闲事的大叔”就被叫作“留恋物”。
>> “忘却物”的判别比较简单。只需要“集体面试”,整块地进行大规模清除就行。而像“留恋物”这种“爱管闲事的大叔”,就需要“个别面谈”,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角度进行判断后再做处理。
>> 新婚以来,两个人虽然并没有吵过架,但也过得仿佛是结婚之前的单身延长线一般。
>> 在“断舍离”的大前提下,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 在把杂物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分类”。分类方法没有绝对答案,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建立自己的三分法。
>> 我们长时间把焦点放在“物质”上,导致视点水平低,视野幅度狭窄。也就是说,缺少俯瞰整体的能力。
>> 1 out 1 in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像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7成。
>>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像带玻璃门的碗筷架或橱柜等关上门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5成。
>>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像玄关鞋柜上或橱柜上等水平面上的“展示性的收纳空间”上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1成。
>> 限定杂物总量,从“自我轴”和“时间轴”认真进行杂物取舍,才能让居所的各个地方产生出“留白”,用于创造更加有内涵的美的空间。
>> “先出”的概念与新陈代谢或呼吸运动也是相通的。有意识地“先出后进”,才能唤起良性循环。
>> “物如其人”,杂物收纳的样子就是你本身的样子。
>> 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 没有气力开始实践断舍离,总也迈不出第一步的人,首先要让作为根基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
>> 我们正处于一种散漫颓废的空间中,在无意识地折磨自己。
>>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出”,因此,在家中实践断舍离时先从“出”这一点着手,恢复家里的流动感。
>> 当我想活动一下身体时,就会重点清理这些“出口”。
>> 冰箱和食品柜是杂物入口,排水管和水池是杂物出口等。
>> 我们在清理出口的时候,也会自然想到严格控制入口。
>> 很多人每次拉开橱柜,看见满满当当的一摞一摞衣服,总在唉声叹气“没有衣服可以穿”。而“衣着”在一定意义上是我们社会性的或精神性的自我意象的投影,因此“没有穿的衣服=没有想穿的衣服”相当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
>> 最有名的“断行”就是“断食”。连续几天除了喝水,不吃任何东西,是考验克制和忍耐力的禁欲式修行。
>>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翻译过来就是: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想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
>> 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
>> 自己手中的东西是基于你的某种价值观,基于你的思考、选择和决断之后出现的。即便是想也没想就入手的东西,它本身也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投影。
>> 假如认为手边的衣服“虽然已经不穿了,不过扔了怪麻烦的”,那么“怪麻烦”就是逃避现实的思维证据。
>> 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 以前没有成功的事情,如今取得了成功,增强了自我肯定感,与内心的“自我”建立了良好关系。
>> 不管是离婚还是辞职,都是认真整理自己的情感、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心后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开启真正的人生。
>> 顺子小姐通过对风水摆件的断舍离,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 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 我把这种感觉称为“俯瞰力”,掌握这种俯瞰力后,我们的思维精度会提高,我们会做出对现在的自己最恰当合适的选择和决断。
>> 人世烦事无尽,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断舍离面对问题时,首先从认识现状开始。
>> 有一种刺激脚掌、手掌、耳朵等部位的医学疗法被称为反射疗法(reflexology)。比如说刺激脚掌的某个特殊部位,来治疗相对应的身体的其他部位。技法精湛、眼光锐利的医生只需要查看和触摸患者的脚掌部位,就能够明白他的全身状况。
>> 断舍离引入“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分形”的概念,认为:“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 必须把不能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排”出去。
>>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 人生的入口即呱呱坠地,出口即寿终正寝。而人生中的各种事情、各种邂逅、各种离别,又或者是学校、公司、自治体等都属于出入口之间的流动的空间。假如把这些都理解成有机生命的日常代谢通道,那么这些人·事·物所应有的理想状态,我想也是不言自明的。
>>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 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是走近一点好,还是离远一点好,每个人都有各自要把握的“密度”,而且这种“度”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 参考“7·5·1法则”,将物量压缩至适合空间的量,为空间制造恰当的“宽松度”,也就是“间”。
>> 那些在逗乐艺术上获得大成就的人,家里大多数都整洁干净,并且摆的东西比较少。
>> 居所的状态确实会间接投射在本人的文艺表现上。
断舍离,怡然生活
>>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 住所出现“排泄”阻塞后,住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儿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变得越发无聊和枯燥。
>> 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 很多罪犯的家或是出现犯罪的家,总是乱七八糟地扔着很多东西,生活很颓废。
>> 人们不能轻易地改变手相或者面相,但是我们居所的“相”是可以改变的。
>>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 犯罪的出现可能是有其直接原因或导火索的,但肯定是不快活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 居住环境自带强大能量。
>>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 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
>> 改善与杂物的关系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在发生崭新的变化。
>>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在和别人同住的居所实践断舍离时,尤其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 即使是家人,被人随意处置东西就意味着“原本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决断的领域被人侵犯了”。不仅是这些东西,别人人生的所有选择·决断应该属于他自己。
>> “快扔掉这个垃圾”就没有“你挑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吧”中听。我们常常因为缺少相互体谅、相互尊重价值观的习惯,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头上。
>>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因此,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 学会抛开期待和执念。
>> 在翻阅那些讲成功学的商业书籍或励志书籍时,我发现一个特征——每一本书都是长篇大论围绕着下面的三大原则来展开阐述的:活在当下 结果反馈 自身给予。
>> 象征着不安、因担忧未来而囤积的过多消耗品。
>> 那些象征着过去辉煌和荣光的纪念品。
>> 成功人士共通的一点就是拥有“人际关系”财富。
>> 总是保持“无论向谁展示,无论被谁看见都没关系”的居家状态要比想象中更能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 断舍离并不是花时间费精力的家务劳动,而是充满“愉快感”的居所保养方法、让人生获得自在·自由的护理工具。
>> 不能纠结几十日元的小折扣,而是要看自己现在需不需要这个东西。
>> 一旦家里杂物量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会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 从全局看问题的眼光。
>> 与物质一样,我们应该和信息本身保持一定的宽松距离。
>> 现在准备做的一些事项或待办事项,对于你来说都是必要·合适·愉快的事情吗?
>> “烦恼”相当于是“心灵的废品”。
>> 人总是在各种关系网中烦恼不已。
>> 把“烦恼”当作一个重大问题,并非在思考解决之策,而是不断地唠叨抱怨,却不肯改变现实,依然安于现状的情况。
>> 扔掉一个不需要的杂物,内心就挪出一个空间。不管这个杂物有多小,都没关系。
>> 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金钱精力时间
>> 在某个杂志的问卷调查“你想要断舍离的是什么东西?”一问中,女性最多的答案就是“丈夫”。这个答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癌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死亡方式。并不是像心脏病或脑中风这种突然死亡的病症。在死亡来临之前,还有力气来做想做的事情。还能在死亡来临之前,全身心地用力生活。
>>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让人生的各项事情都有始有终,不留遗憾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 物品不是大麻烦,而是小伙伴。
>> “断舍离其实是不搬家的‘搬家’”。意思就是虽然在同一个地方,住在同一所房子里,却像搬了新家一样,居所空间和自己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变化,这种“搬家”的时机多种多样,比如黄金周、夏休、长假等,如果找不到长假,心血来潮也是一个机会。不少人这样一点一点地挤出时间,利用断舍离,让人生重新发出明亮的光芒,重新创造宽松自在的居住空间。
>> 负担过多的忘却物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多大。
>> 一定程度的负荷是提高自信心的一种方法。
>> 所谓“呼吸”,先“呼”后“吸”。从吐出阻塞的气体开始。呼吸又称为“调息”,发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是“结合”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
>> 生理学上也讲,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气(吐息),能提高内脏系统的活动机能,会直接唤醒生存本能。
>> 这可以说是对生存本身的宣言。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吐(出)”,就会自然而然地“吸”,会自然而然地涌入活下去的力量,进入“他力”的境地。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 再深入探究的话,其实可以说所有的物品其实都是来自地球的借用品。那么,我们是把自己从地球处买的东西、获赠的东西错当成自己的东西。
>> “熵增定律(物质从有序趋向无序)”

>> 当我们将杂物精简到一定程度后,日常清出的垃圾量也会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