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一行禅师经典的五句话,用心读,认真行,生命将会不一样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1:24:58    


第一句,觉知就像太阳,当它照耀在事物上,事物就会转化。

觉知又叫觉察,或者叫清醒,这是一种清明的状态,所有修行无非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当我们迷失了,心智是浑浊的,便看不清当下的情况,被表象迷惑,像无人驾驶的汽车失去方向的在开。举个例子:有一个同事心情不好,他见谁都发火,如果你是无明的,你就会与他较劲;如果你是清醒的,你就会明白他状态不好,理解他、包容他。

事物的表象千变万化,如果你不清醒就看不到真相。如果你有觉知就像太阳一样,能扫清所有的乌云,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正确的决定,把事物导向好的发展方向,于你有利,于众人有利,而不是相反。

第二句,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顾好,你就能帮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痛苦之源,你成为喜悦和清新的水库。

我们总是操心别人的事,喜欢给别人建议,然而自己的生活还没有理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己都没活好,哪里有精力去帮助别人?不是说不要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而是自己要在第一位的。一棵树自己还没有扎稳根,摇摇欲坠,怎么成为别人的依靠呢?世界是以人为单位的,使世界变美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每个人照顾好自己,这样马上做到了,一即一切。

不是以好心的名义去插手别人的生活,给别人的建议,其实是追寻一种自我的满足。你牵扯我,我牵扯你,大家都乱了,活在颠倒梦想中。最了解别人的是他自己,不是你;最了解自己的是你,不是别人,每个人应遵循自己内在的指引,先把生活理顺了,有了这个主心骨才能给到别人真正的帮助。

如果你有方法把生活过好,你自己都没过好,怎么证明你的方法是有效的?即便有效,你也不是真正的理解(还是理论层面),你不可能帮到别人。因为你没有结果,你没有真正的信心,真正的帮助是一种信心的传递,情绪的转移。

第三句,我们的意识就像一把剑,它将实相切成了碎片,接下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仿佛实相的各个碎片之间,漠不相关似的。

人的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心的意识,一种是头脑的意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心的意识,而听从头脑的意识。心的意思就是爱,是慈悲,是谦和,是为别人着想,是帮助别人,把一切搞得很和谐、和睦。头脑的意识是分析、是判断、是批评、是责怪、是抱怨,它喜欢从分裂的观点出发,把外在的东西当对手、把一切都搞懂很混乱。

人如果从分裂的观点看待人事物,那么就会互相伤害,到头来伤害的是自己,你给出去的东西都会回来。比如一个大草原上,草是草,兔子是兔子,羊是羊,狼是狼,看似是不相关的生物。可是有一天来了一种细菌,它们杀死了所有的草,紧接着兔子饿死了,羊饿死了,狼也饿死了,整个生态链崩溃了,这里成了荒漠,后来这里成了无人区,人也无法在这里生活。

第四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佛陀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必须告别过去,以便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触。

我们知道活在当下是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大家都喊烂了,但很多人没有真正搞懂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怎么说?至理名言说多了就会失去它真正的意义,变成一种可以把玩的概念。显得自己很新潮,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呢是所知障,着相了。我们通常认为活在当下就是不进入过去的回忆,也不进入未来的想象,这很好,但问题在哪里?他们可能在当下思考。什么意思?

他们的意识虽然造当下,但是他们在想现在的事,一直在研究,用逻辑去推理。这是什么?说得不好听点,什么也没干,但是精力已经用完了,自己内在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打架。真正的活在当下是什么?是没有那么多思考,在做具体的事情,经验具体的事情。曾经有位哲人说:“思考必须停止,行动必须保持,同时带上觉知。”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永远只有此时此刻!

活在当下是在经验真实的事物,要么什么也没做,但没有胡思乱想,放松、放空中。活在感觉中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头脑中就没活在当下,可以用心体会一下。

第五句,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行禅就是毋需达到目的地的走,每一步都能为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解脱。

这一句和上一句承上启下的关系,其实想一想,日子是怎么过的?不是说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是为了未来的一个结果。那目的地在哪?真的有结束的一天吗?你会发现根本没有 。我们现在也许活了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发现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就是每一天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如果说现在不重要,是为了未来而牺牲,这是活颠倒了,因为未来的事你不能把控,你只能做好现在。

旅程本身是目的地,清醒的看的话,每一天就是全部。如果过程不愉快,还能达到目的地吗?你能经由一个痛苦的过程,达到快乐的目的地吗?估计很难。一行禅师后面一句话,其实在说一个人到达了放下的境界,他做事只是做,享受过程,对结果不执着。这种人修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内心的清净、快乐和外在没有关系了,独立的价值观,不需要外在的认可。

第六句,对见解的执着,是精神之道上最大的障碍。

我们知道知识很容易学到,随便一本经典上就有,可是呢,说实话经典只是指月之手,并不能代表真正的那个东西,真正的那个东西无法描述出来。很多人会执着于自己学到的东西,以它为标准答案。如果有不同形式的表达,就否定它,不接受,也不认可。比如学道家的批评学佛家的、学佛家的批评学儒家的,互不对付。其实儒释道三家讲的核心东西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我们的知见是我们最大的障碍,这叫所知障。讲得不好听就是——自己其实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知道了,虽然真话很刺耳,但是有它的价值。我们往往把理论当做真实事物的本身,实在是很尴尬的事,自以为知道,于是一辈子都没去了解它真正是什么。比如我们会开车,开一辈子车,能说我们懂汽车吗?其实不懂,只有生产汽车的人才真正懂汽车。再残忍点说就是——如果你讲的东西都是书上的原话,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你其实没有内化,还在理论层面,非常抱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