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寻父辈足迹,赓续红色精神

□邝相群
编前语: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这个清明节,对于桂林的邝相群一家来说,特别又难忘。因为央视13套新闻频道播出了清明特别节目《王琼华:书寄英雄魂 铭记矿区建设者功勋》,讲述了邝相群的父亲邝孔圣,711矿的一名普通职工的故事。他是“千米英雄”,他和他的同事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铸就了中国核工业的基石,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书写了时代辉煌篇章。本报今日刊发邝相群追思他的父亲的文章,以此致敬核工业前辈英雄,赓续红色精神,展望美好未来。
4月4日,今年的清明节,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特别难忘的节日。因为当天早上10点,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频道播出《(清明特别节目·心愿)一诺越生死 书寄英雄魂》,讲述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作出重要贡献的711矿先辈的故事。节目播出标题为《(家国清明·心愿)王琼华:书寄英雄魂 铭记矿区建设者功勋》,讲述作家王琼华采访我父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邝孔圣是711矿的一名普通职工,711矿,在中国的原子能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711矿于1955年成立,我的父亲是第一批建设者。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核工业的每一次惊天动地都和 “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711矿密切相关。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研发所用的铀原料,就是来自711矿。
711矿,对于很多人来说,鲜为人知,这里曾经是我国地图上无法搜到的绝密禁区,矿区位于湖南郴州许家洞。60多年前,我的父亲和其他满怀理想与激情的老一辈核工业人,从祖国各地奔赴深山野岭,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铸就了中国核工业的基石,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书写了时代辉煌篇章。
著名作家王琼华,对于711矿的丰功伟绩早有所闻,很早就有想写一本书来反映711矿隐秘而光荣的历史的意愿,所以他从2019年开始深入711矿区,走访每一个角落,采访了很多经历者,搜集素材,开展创作。
2023年王琼华来到桂林,找到我的父亲,对父亲进行采访,父亲单位20世纪90年代已经搬迁到桂林,现在更名为广西310核地质大队。对于第一批711矿的核工业人来说,当时大都八九十岁高龄了,还健在的人为数不多了。王琼华对当时采访父亲的情景记忆犹新,刻骨难忘。父亲时年87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表达流畅,记忆惊人,采访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父亲都没有任何疲倦,父亲讲述了他们为了祖国核工业发展开采铀矿的青春燃烧的峥嵘岁月。父亲最难忘的是参加了“千米大会战”,一个月内,一支队伍要掘进1000米,这在当时是个世界难题,然而父亲这一辈人创造了奇迹,目睹这一切,苏联援华专家发出赞叹:只有中国地质队员才有这股勇气、这种能力!
父亲是“千米英雄”的一员,父亲拿出珍藏的“千米英雄”荣誉徽章,上面刻着一行文字:首创坑道掘进世界纪录纪念章。并即兴手写了他们工友广为传唱的《千米英雄歌》,并标明了简谱,然后动情地吟唱起来:
党总支号召传遍全队,
为千米而战!
为千米而战!
追赶英美,快马加鞭,
英雄的人们干劲冲天,
嘿嘿……
唱完这首歌,父亲意犹未尽,马上又唱了他最喜欢的《地质队员之歌》:
我们是快乐的地质队员,
祖国的大地全跑遍,
跨过黄河,
越过天山,
渡过长江,
来到岭南,
为把社会主义建设好,
我们越干越快乐。
祖国的大地任我走哎,
高高的蓝天当帐篷,
撬开大地把矿找,
实现国家工业化……
父亲的事迹和歌声深深打动了作家王琼华和随同拍摄的记者,王琼华和父亲约定,等到他写的书籍正式出版,他一定会再来桂林,把书送给父亲。
2024年6月,作家王琼华写的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籍贯711》正式出版,他马上联系父亲,可是总是联系不上。因为6月父亲突然病重,在桂林市人民医院ICU抢救,7月12日,父亲因抢救无效辞别人世,享年88岁。
父亲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一个遗憾是2024年10月,国家在北京举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父亲如果还健在,理所应当是有资格拥有这枚至高无上的荣誉奖章的,可惜他看不到了。另一个遗憾是和作家王琼华的约定错过了,来不及阅读反映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的英雄史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报告文学《籍贯711》……
今年3月29日,作家王琼华经过多方打听,联系上了我的哥哥,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一定要遵守和父亲的诺言,专程从湖南乘动车赶来桂林,要把《籍贯711》送给我的父亲。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闻之此事,觉得非常感人,派了两名记者随同跟踪拍摄报道,这就是在清明节当天,央视13套新闻频道播出《(清明特别节目·心愿)一诺越生死 书寄英雄魂》的来龙去脉。
3月29日,我和大哥以及711矿的子弟李建才陪同王琼华和央视记者来到父亲的坟前。王琼华把《籍贯711》这本书放在墓碑上,献上鲜花点香洒酒祭奠致敬。央视记者小宋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会唱邝老爱唱的《地质队员之歌》吗?
于是有了这一幕,王琼华和我们这几个711矿的子弟一起高声合唱:
祖国的大地任我走哎,
高高的蓝天当帐篷,
撬开大地把矿找,
实现国家工业化……
我们明白了央视宋记者的用意:这嘹亮的歌声在尧山之旁,漓江之畔传响,既是对父亲最好的祭奠,也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后代子孙致敬核工业前辈英雄,要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核工业精神,让核工业精神代代相传。
以此文祭奠我的父亲。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