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盐外:探索周末校园开放计划 创新家校共育模式
近日,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盐外”)的“周末校园”热闹非凡。操场上,百余组家庭积极参与亲子运动,欢声笑语不断;桃花树旁的书香茶会上,家长们围绕《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展开热烈的育儿心得交流。这是该校“周末校园开放计划”实施的第三周,通过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图书馆,并提供教师陪伴服务,开启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探索。

特色实践:运动阅读并行,家长参与热情高涨
在运动课堂上,“爸爸含量”激增。当日上午9时许,距离活动开始还有一小时,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提前到达。学校准备了足球、排球、篮球等7类运动项目器材,由体育教师全程指导。二年级学生枣枣的妈妈感慨道:“以往周末孩子爸爸常和同事打球,现在全家一起运动,孩子能直观感受父亲的活力,这种教育更有温度。”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父亲参与率较日常提升逾40%,家庭可每周自选项目或调整“运动菜单”,灵活安排亲子时光。


书香茶会则以围炉共读的形式破解育儿难题。在操场旁的萌宠乐园边,三年级家长围坐在盛开的桃花树下,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家委会志愿者李女士表示:“把孩子交给爸爸运动,妈妈们也能抽身交流育儿经验,这种分工让家庭关系更和谐。”学校每周针对不同年级策划主题共读活动,为家长搭建互助平台。
机制创新:从场地开放到构建教育共同体
成都盐外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孟红介绍,学校突破传统教学场所定位,将周末校园转化为“家庭教育实践平台”。目前,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设施均免费开放,值班教师加班费用已纳入学校专项保障。活动采取线上预约制,家庭可自主选择时段与项目,三周累计服务超300组家庭,充分释放教育普惠性。
在角色延伸方面,教师转型为亲子关系指导者。体育教研组长杨东平观察到,亲子运动中的“松弛感”提升了家庭互动质量。家校共育中心教师颜艳介绍:“我们不仅提供场地,更营造‘共融场景’,让家长看到孩子运动中的闪光点,也让父母展现课堂外的鲜活形象。”校方计划未来推动教师向“社区教育协调者”角色延伸,系统性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孟红还提出,成都盐外将以“周末校园开放”为起点,探索三大方向。一是机制化,推动家庭教育场景向校园迁移,形成常态化家校共育课程;二是生态化,联合社区打造制度化教育资源库,促进优质公立资源普惠共享;三是社会化,通过微实践培育学生适应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基。
“家门口的好学校,不仅是空间优越,更要激发家校协同的生命力。”孟红强调,这一实践或为破解“双减”后家庭教育焦虑、优化城市教育生态提供新思路。成都盐外通过小场景撬动大教育,以免费、自主、陪伴为核心,打破校园空间与家庭教育的边界,既回应家长对高质量亲子陪伴的需求,也为公立学校探索资源开放与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提供样本。然而,如何让“周末校园”从尝试走向可持续,仍需政策支持与多方协同,但其“以学生为本、向社区赋能”的理念,已然迈出可贵一步。(供稿来源: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