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发布《重庆小面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传勇
4月28日,记者从大渡口区知识产权局获悉,大渡口发布了《重庆小面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政策制定、行业共创共享、技术研发、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运营等方面,为重庆小面产业发展深度导航。
《报告》指出,1986年至2024年,重庆小面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经历了从零散到集中、从缓慢增长到快速爆发的过程,其中发明专利322件,实用新型专利250件和外观设计专利86件,这说明企业在新品开发、工艺改进和产品包装等方面均有投入,且产生一定成效。但目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仍然欠缺,例如在2015年重庆小面专利申请量突破198件以后,从2016年至今,重庆企业在本领域年专利申请量仅维持在25-50件之间。其中重庆摊摊面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等部分代表性企业在本领域没有专利申请,重点企业周君记在本领域仅在2014年、2023年申请了专利。
与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不同,小面产业作为非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创新是关键突破口,而专利就是重要载体。
《报告》指出,政府引导并配套政策是专利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例如2023年,大渡口发布的《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是专门针对小面产业细化和完善全产业链的规划。其次在政策配套上,可以成立重庆小面产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发、设备升级,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小面产业领域的应用,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制定重庆小面“爆品”培育计划,对有能力、符合打造“爆品”条件的企业重点扶持,打造小面行业的“乡村基”和“康师傅”等头羊企业。
行业共创共享是小面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催化剂。《报告》建议,可以在加大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专利保护,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后,建立“重庆小面产业专利池”,消除专利实施中的授权障碍,促进专利技术在全产业的推广应用,降低专利交易和许可成本,减少专利纠纷;通过举办“重庆小面文化节”“重庆小面技能大赛”等遴选一批产业技术人才,建立重庆小面人才专家库,为小面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报告》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河南工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凭借较多的专利数量,在面条产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其研究成果可能对产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创新等产生重要作用,更有可能吸引企业合作,加速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同时,可以关注那些尽管专利数量较少,但研究方向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潜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例如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重庆市南川生物技术研究院等专注于特定的原料研究,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专注于特定包装技术改进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与企业合作后,有望在细分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自身在重庆小面产业中的影响力,并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原稿点击>>大渡口发布《重庆小面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