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稿223丨一诺,值万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7:11: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一个人的承诺,值多少钱?

对姜恩兰来说,一诺,值万金。

即便,这句承诺要用20年兑现;即便,过程漫长而艰难。

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一家有些破旧的小店里,72岁的姜恩兰嚷嚷着大嗓门招呼着来店的客人。

小店不大,七八张桌子的空间。因为年久失修,水泥地面早已坑坑洼洼,墙面也被油烟熏染得看不出最初的白,几扇破损的窗户用尼龙绳勉强系着。柜台里,一组用了40多年的柜子已经磨掉了漆,漏出木头原本的纹理。

在这里,姜恩兰既是厨师也是服务员,买菜、做饭、洗盘子、算账,全由她一人张罗……

一人,一店,她用20年,还完了200多万元欠款。

最后一笔欠款还完,姜恩兰只说了简短的几个字:“我又是个‘人’了。”

姜恩兰在上菜间隙备菜洗菜。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拍摄

万元户

姜恩兰生于1953年,她的丈夫张平高生于1948年。夫妻二人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

“都说在外边赚钱容易,可是丈夫得了肾病,切掉了一个肾,我们又回了老家。”姜恩兰个头不高,说起话来却中气十足,一头花白的短发,显得格外干净利索,完全不像做过6个心脏支架的老人。

离开家乡多年,土地荒废,两个儿子年幼,丈夫身体又不好,一家四口的生计成了问题。“总得活下去吧?”回忆起恍如隔世的岁月,姜恩兰眼睛望向了窗外。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姜恩兰向乡亲借来了一辆小推车和200元钱,每逢村集,就去供销社进点“稀罕物件儿”推到集上卖。

因为热情活络又诚信经营,姜恩兰的生意总是很好。小推车很快变成了小卖铺,一家人总算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这时,村里有人建议姜恩兰开家饭店。“要租房子,装修,买灶台……哪有那么多本钱?”即便这样,穷怕了的姜恩兰夫妇还是决定“想想办法”。

“一个好心的乡亲帮忙联系了诸城一家酒厂,有乡亲担保,厂长给我们赊了一车白酒。”

一车白酒,在上世纪80年代绝对属于紧俏且值钱的物资。愿意为一户毫无根基的人家担保,姜恩兰对这位乡亲一直感恩于心。

靠着卖酒赚来的钱,姜恩兰夫妇的“大众快餐”店慢慢“转”了起来。不到半年,她就将存下的第一笔钱还给了酒厂,还买来了不少东西向担保的乡亲表示感谢。

“别人的好,咱得还,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姜恩兰不识字,说出的话朴素却透着生活哲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复苏,连接着诸城、青岛的张家屯村成为货运汽车的必经之地。开在村里唯一主路上的“大众快餐”店,因为量大实惠,成为许多过路司机和村民解决饱腹、招待亲友的首选地,姜恩兰夫妇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上下两层楼房,雇了12个服务员,每天等着吃饭、住店的人乌乌泱泱的……”

上世纪90年代,张家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万元户,张平高成了村里甚至镇上颇有话语权的能人。夫妻俩又买下村里沿街的空地,用18万元盖起了前店后家共三层、有22间房的新宅。

正是这套宅子,见证了张家此后30多年的跌宕命运。

盖完新房,张家尚有富余的存款。因缘际会之下,张平高开起了编织袋加工厂。

“把所有钱都投进了厂子,哪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啊。”

姜恩兰叹着气,实体行业投入成本太大,原材料把关、加工工艺、产品销路也考验着毫无经验的夫妻俩。很快,张家开饭店积攒的几十万元,全都打了水漂。

“还债!”

“人还没火化,来家里要债的人就坐满了堂屋。”

短短5年,姜恩兰夫妻俩便从风光无两变成负债累累。强烈的落差使得张平高一蹶不振,加上身体本就不好,2004年5月,张平高患肝癌晚期离世。

转行编织袋加工初期,姜恩兰劝过丈夫,继续家里的饭店生意,别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但张平高根本听不进妻子的规劝。

只知道丈夫不停地借钱,究竟借了多少,姜恩兰和两个儿子并不清楚。“大概165万元,最多的3万元,最少的几千元,两分的息。”姜恩兰说,这是一笔糊涂账,在与儿子翻看借条时,他们看见里面夹杂着几张并非丈夫笔迹的条子,甚至还有丈夫弥留之际签下的欠款。

彼时,姜恩兰的大儿子张永杰已经28岁,小儿子张永安24岁。待他们把父亲的后事办妥,姜恩兰召开了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家庭会议。

大儿子张永杰以为,母亲是和他们商议还与不还父亲的遗债,却未曾想到母亲早已打定了主意。“在农村,家家户户沾亲带故,祖祖辈辈知根知底,一个家族最看重的就是名声、口碑。”

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也曾善意地劝说:“这是天文数字啊,怎么还?”“大儿子刚结婚,小儿子还没成家,要是认了这些债,孩子们的下半辈子也搭进去了。”“房子都抵给银行了,你们一家人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吧。”

“农村人靠着种庄稼攒点钱不容易,我可以带着两个儿子一走了之,那样的话,我们家几辈子都得被人戳脊梁骨,我的良心也过不去。”姜恩兰抹着眼泪,说出的话却无比硬气。

那次家庭会议,姜恩兰没有征求儿子的意见,只通知了两件事:第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咱得认!第二,这些钱她一个人还,这个家不能都“搭”进去,“如果我死了还没还完,你们接着还。”

意料之中却又让姜恩兰欣慰的是,两个儿子不仅同意了她的决定,还提出连同那些糊涂账和利息一并“认下”,“咱们把钱还得干干净净,咱爸在那边也能挺胸抬头做人”。

其实,早在家庭会议之前,兄弟俩已经下定决心。

胶州书画名家为姜恩兰题的字“一诺千金”。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拍摄

一人,一店

张家分家了!

丈夫刚走,姜恩兰就把家分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是分了,我把儿子赶出了家门,我一个人还债。”

姜恩兰是个说一不二的性格,两个儿子被“赶”到了胶州县城。

早在张平高患病之前,大儿子张永杰便与妻女来到胶州,在火车站附近租下了一处平房。得知父亲肝癌晚期,张永杰返乡照料3个多月直到父亲离世,他也因此丢掉了工作。父亲走后,张永杰听从姜恩兰的安排,带着弟弟张永安回到胶州的小家。

看着哥哥虽不富裕但温馨幸福的生活,又想着独自扛起债务的母亲,张永安毅然返回了老家。

“娘一个人还债太累了,有的债主等不及肯定会去县城找我哥,他女儿还小。我回来跟娘一起赚钱,就能快点还完,我哥就能有个幸福的家。”张永安重复着20多年前说服母亲的话。

大儿子张永杰的女儿,也是张家当时唯一的孙女,是姜恩兰的软肋。无奈之下,她同意张永安暂时留下。

不久后,张家的“大众快餐”店重新开张。

可是,不忍心小儿子一辈子“窝”在自家小饭馆,没过多久,姜恩兰再次把他“赶”出了家门。母子俩达成的协议是,张永安每月拿出部分工资帮母亲一起还债。

自此,50岁的姜恩兰开始了长达20年一人一店的漫长岁月。“吃过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姜恩兰笑着,眉眼间流露出苦涩。

过去十几个人忙碌的饭店,如今只有一人,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凌晨4点起床,买菜、洗菜、切菜、做饭、洗碗、算账、打扫卫生……姜恩兰每天都是脚不沾地地忙到下半夜才能休息。

虽然身高只有1.52米,姜恩兰却能轻松扛起几十斤的面粉,一双手因为常年浸泡在冷水中,骨关节早已变形得难以并拢。

为了省下钱尽快还债,姜恩兰从不舍得买煤生炉子。北方的冬季,户外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即便是室内,也能积水成冰,白天忙活起来尚且能克服,可是到了夜里,姜恩兰在被窝里“冻得牙齿直打颤”。

姜恩兰有咳嗽的旧疾,厉害时总是吃口萝卜“压一压”。因此无论白天夜里,她都随身揣着一块萝卜。有一年冬天格外冷,姜恩兰的咳嗽也越发严重,深夜咳醒的她发现萝卜早已冻成了硬块,咬一口全是冰碴子。

为了节省开支,姜恩兰时常去捡些树枝和玉米棒子烧火炒菜,自己也曾吃过商贩扔掉的烂菜叶子。可是要强的她却跟乡亲们说,“这些是拿回去喂鸡的。”

“有一次,邻居看到我手里攥着两块鸡蛋大的客人吃剩的馒头,问我为啥不扔掉,我说可以留着当晚饭,这样又能省下5角钱。邻居当时就哭了。”

每次债主来要钱,姜恩兰总是掏空柜台,“今天给这家200元,明天给那家500元,200多万元就是这么一点点还上的”。

国人向来重视年三十的团圆饭,胶东的习俗之一便是供奉已故的先辈,所以当地的商铺大年三十这天都是早早关门,除了姜恩兰家。

“5里地之外有家工厂,每年都从我家订几个菜和水饺过年……”

没有交通工具,张永杰兄弟俩寒冬腊月都是步行为工厂送饭,一送就是十几年,而往返10里地的利润,只有80元。

一年春节,姜恩兰全身上下只剩30元,店里也只有5个小饼。幸亏亲戚送来了一些饭菜,一家老小这才勉强过了个“囫囵年”。

这样艰难的日子,就没想过放弃?

“没有!做人得讲诚信。”

姜恩兰挺着脖梗,不假思索地答道。

“大爷,我失信了”

经年累月的操劳,姜恩兰终于扛不住了。

因为长时间站立,她的双腿得了严重的静脉曲张。“血管弯弯曲曲的,像虫子一样。白天站久了走多了就疼,夜里半宿半宿抽筋,怎么都扳不回来,疼得我抱着窗框子直哭。”

2010年,姜恩兰做了静脉曲张切除手术,可是只休息了3个月,她又一瘸一拐地开张营业。

“大众快餐”店的厨房门框,两侧有着明显不同,一侧木纹粗糙,另一侧平整光滑。

“后背疼了好几年,起先以为是腰背出了问题,疼得厉害就在门框上撞几下,能轻快不少,时间久了就磨平了。”

2014年,姜恩兰终于受不住后背的疼痛,喊来了儿子把她送去医院。医生说她的心脏需要搭设6个支架,手术风险很大。

当时张家的欠款尚有100多万元。手术前,姜恩兰只交代了一件事:“如果我死了,剩下的钱,你们兄弟俩一人一半,接着还。”张永杰、张永安含泪答应了母亲。

幸运的是,手术很顺利。术后苏醒,当姜恩兰看到高低起伏的心电图时,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我还活着,这笔债不能压给儿子。”

两场手术,张家又欠下了11万元新债。把出院的母亲安置妥当,小儿子张永安哭了。

原来,姜恩兰手术之前,张永安向同族的大爷借来2万元,答应待医保报销后马上还钱。可是因为不清楚报销政策,他只通过医保结算了6000元。不能按时还钱的张永安,哭着来到大爷家道歉:

“大爷,我失信了,还有一万多元的缺口。”

“孩子别哭,我不着急用钱。这6000元你也拿回去,给你妈调理身体。”大爷当年的回答,张永安仍清楚记得。

得知姜恩兰手术,前来探望的乡亲络绎不绝,“都是‘空着手’来的……”

大家知道张家的情况,像是商量好了,纷纷把看望病人的牛奶、水果换成了实惠的红包。

“总共1.5万元,家里留下1000元,剩下的连同医保报销的6000元,一起还给了大爷。”张永安说。

提及母亲,张永杰话还未出口,眼泪就夺眶而出,“都怪我没有赚大钱的本事,才让俺娘吃了这么多年苦”。

其实不然,20多年来,兄弟俩也在竭尽所能地与母亲一同还债。

初到胶州,没有一技之长的张永杰只能依靠蹬三轮车拉客糊口,最远的一次骑行60公里只赚了50元。“夏天磨得大腿内侧都破了皮……”妻子高丽萍心疼得直掉眼泪。

眼见张永杰日子过得不易,朋友特地送来一块猪肉,“不舍得吃,每天切一小块,家里又没有冰箱,最后猪肉坏了一大半”。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直到张永杰找到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生活才逐渐好转。夫妻俩隔三岔五把赚来的钱送回老家,帮家里还债。

被第二次“赶出家门”的张永安,也在县城谋得了一份工厂的工作,每月都把收入的大部分交给母亲还债。

虽然有着稳定的工作,又一表人才,但张永安的婚事却成了姜恩兰的心病,“欠了这么多钱,谁家敢把姑娘嫁给我们?”

2011年,直到债务偿还过半,31岁的张永安才有了自己的小家。

嫁到张家24年,一起还债的岁月就占据了22年,大儿媳高丽萍不是没有委屈。“那些年经常吵架,我也是人,也想给孩子多存点钱……”

高丽萍的这点愿望并不过分。可是吵归吵闹归闹,婆婆急需用钱的时候她一次也没拒绝过,始终不离不弃地用心经营着这个家。

用餐高峰期餐馆内顾客云集。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拍摄

半块干粮

在张家屯村,提起姜恩兰,人人都竖大拇指。大家都对她坚持20年还债的行为敬佩不已。但姜恩兰却说:“没有乡亲们,这些钱我还不上。”

早些年,一位债主到“大众快餐”店里要钱,“当时饭店门口有个邻村卖豆腐的大哥,扔下500元就走,让我拿去应急。”姜恩兰记得很清楚。

此后许久,当姜恩兰再次遇到这位大哥时,第一件事就是把500元还给他。

高金华夫妇俩来自山东诸城,所开的五金店铺与大众快餐相隔一条马路。平日里他们虽然与姜恩兰接触不多,但是经常从她家订些饭菜。

十几年前,走投无路的姜恩兰找他们借5万元还债,高金华二话不说借给了她。“她待人好,经常给我家儿子好吃的,乡里乡亲的,钱‘瞎’不了。”

这笔钱,姜恩兰足足还了十几年,高金华一次也没催过。

“左邻右舍、每家每户都借过不知道多少次……”可是只要姜恩兰张口,总能借来比预期更多的钱,而她也一定按照承诺的时间还钱。

为什么明知姜恩兰有债在身,却仍然愿意再借?除了当地朴素善良的民风,更多的是姜恩兰种下的“善因”。

早在张家风光的时候,姜恩兰夫妻俩的厚道就声名远播。那是一年夏天,忙碌了一天的姜恩兰和张平高正准备休息,发现床底下藏有一包钱,“五元、十元、五十元,满满一大包足有几千元”。

吓坏了的姜恩兰连夜去乡派出所报了警。后来她才得知,这是经常在饭店吃饭的客车司机讨来的货款,因为着急送货就把钱塞到了张家。“他说信得过我们夫妻俩,所以连招呼也没打,想着送完货再回来取钱。”

大儿子张永杰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姜恩兰是个热情心善的人,平时喜欢收留一些可怜人免费吃饭。早些年,邻村有个智力低下的小伙子,隔三岔五地来店里讨要一碗烩饼,姜恩兰从不嫌弃,每次都是盛上冒尖的一大碗。

后来张家发生变故,小伙子也失去了音讯。直到有一年,张永杰和姜恩兰到村里赶集,远远听见有人在喊“大姨”。

转过身,当年那个小伙子哭着向他们跑来,拉住姜恩兰的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姨,这些年你去哪了?”

还有一位,是村里已故的老人,名叫张平银。因为从小患有脑炎,张平银手脚行动迟缓,一生未婚无子。

每隔一段时日,姜恩兰就会帮他清洗衣物,定期给他送去儿子穿旧的衣服。天气暖和的时候,张平银喜欢到“大众快餐”店坐坐,姜恩兰也会给他做一碗满是肉菜的烩饼。

谈及这些善事,姜恩兰并不居功,而是讲述了自己与张平银母亲“半块干粮”的渊源。

那时,姜恩兰一家刚从东北回到家乡,没有庄稼没有收入的一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小子才五六岁,经常饿得到处要吃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张平银他娘给了孩子半块干粮。”

半块干粮,姜恩兰记了大半辈子。她把这份恩情报答给了张平银,还延伸到许许多多没有收入、身体患病的可怜人。

“向善、德行是个闭环,在姜恩兰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铺集镇党委书记刘大庆这样解读,“福往者福来”,乡亲的善举温暖着姜恩兰,她将善意延续,又再次收获了善。

20年的还债岁月,姜恩兰心里永远记得那些施恩于她的贵人。比如餐馆重新开张时,偷偷借给她1000斤粮食的老人;铺集法院帮她主持正义的法官;心脏病手术之前,帮她联系青岛医院的胶州中心医院陌生大夫;还有那些看她艰难,主动提出放弃债务的债主……

“恩情是还不完的。”姜恩兰说。

一诺千金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客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张家屯村开起了很多条件更好、口味更多元的饭店。相较之下,已经30多年没有翻新的“大众快餐”店显得有些“落伍”,可这里从不缺人气。

恰逢张家屯村集,王明亮带着妻女来到姜恩兰的小店,“十几年了,只要来这卖货就到她家吃口饭”。像王明亮这样十几二十年的老顾客,在大众快餐还有很多。

“她家量大实惠,不要谎(注:价格不虚的意思)。”“大姨人好,总是多给我们加菜加肉,怕我们吃不饱。”“做的菜好吃,也都知道她的故事,去谁家吃不是吃呢。”

从当年推着小车卖货起,姜恩兰就遵循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的原则。一碗满是里脊肉和蛤蜊的海鲜烩饼利润只有3元,一盘三鲜馅水饺利润3元,一盆丸子汤利润5元,一个馒头利润2角。

当旁人建议她提高菜价、多赚些钱时,她甚至会反问:“一份烩饼,赚3元还少吗?”

虽然店内环境不够考究,姜恩兰却在食材上下足了功夫,炒菜用的猪肉必须是后肘,蛤蜊类的小海鲜不能过夜,沾饺子吃的蒜泥得配香油才对味,客人用过的碗筷须得冲洗三遍……

“我欠下的债,都是靠他们来吃饭一点点还上的,不能昧着良心赚钱。”

常年来店的客人有个默契,因为店里店外都是姜恩兰一人忙活,大家养成了自助服务的模式。

店里十几年的老顾客宋时明说,“别的饭铺都是服务员干这些活,我们不讲究这些,冲的是她这个人,热情诚信,做的饭也好吃实惠”。

多少年来,姜恩兰从来没有记录客人主食、烟酒的习惯,“结账的时候自己报数,他们报多少,我算多少。”姜恩兰说,“确实顾不上挨桌去记,大家也不会诓我,反正这么些年没‘瞎’过钱”。

2024年6月,姜恩兰把最后一笔欠款还完,长达20年的还债生涯终于完结。

去年年底,姜恩兰重新更换了饭店的大门和前窗。她说,过去没钱,以后赚的钱都是自己的,她要慢慢地把饭店整修一遍,还要多存点钱。

如今,张永杰、张永安已经在胶州扎了根,兄弟俩和妻子都有了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姜恩兰的大孙女就职于青岛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小孙女和孙子正在读书。

姜恩兰的小店,有两处是她精心布置过的:

一处在柜台,张贴着她获评“中国好人”身披绶带的照片。

还有一处,在小店进门最显眼的墙上,挂着一副当地书画名家为她题的字。因为年代久远,字幅有些卷边泛黄,上面写着4个字——

“一诺千金”。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张永杰、张永安、高丽萍、高金华、王明亮、宋时明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