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优属 固我长城



“固我长城,卫国为民。”“可贵的探索,不朽的事业。”

这是张爱萍上将和迟浩田上将对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深情寄语,也是对基金会创新实践与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

投入12.74亿元拥军优属项目资金,实施数千个拥军优属实事项目,惠及数百万现役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从1995年那个春意盎然的4月起,申城大地的拥军优属事业,便多了这支“民间生力军”,一路拼搏30年,如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助力强军兴军的社会组织发展新路径。


1996年,“电视中专军人学校”挂牌,200万元专项基金让3.5万余名官兵迎来人生转折。此后,又陆续投入资金,兴建2000平方米教学楼,将项目从试点扩展至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不仅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更为官兵转业退伍后的就业铺就坦途。

岁月更迭,基金会的“网”越织越密、越织越大。这张网,既是动员社会力量的资源网络,也是温暖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网。实现16个区会全覆盖后,基金会升级服务“触角”:为近2万名烈属、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集体参保“沪惠保”;组织老年优抚对象健康体检;实施“光明营养计划”,为3814名烈属提供“随心订”购物卡;“舒心厨卫适老改造”惠及300名高龄重点优抚对象,让厨卫使用既安全又舒心;“设立街镇拥军优属专项基金”,为11000多名在乡复员老兵、伤残无业退役军人以及低保户、“三属”等优抚对象托底帮扶工作。

在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上,基金会同样成果斐然。组建崇敬公益服务联盟、创办“崇敬之家”、组织志愿公益活动,每一项举措都饱含深情。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麾下46支专业分队,5年来开展1000多场法律、医疗、家政、心理健康等志愿服务,服务军休干部和优抚对象累计超20万人次。


党的十八大后,时代的浪潮推动基金会实现华丽升级。创新提出“崇敬”概念,是基金会想让尊崇之光永远闪耀的决心,也是之后用无数行动积极回应“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和“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的理念基础。



新春之际,“崇敬之爱”慰问演出温情上演,1500余名驻沪部队官兵、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沉浸在欢乐与温暖之中;解放上海75周年时,3000学子“重走上海解放之路,看75年浦江两岸变迁”,听新中国空军第一代女飞行员陈美珍奶奶讲述青春岁月;每年“八一”,近百个活动和项目有序开展,“崇敬大会”为建军节增添庆典氛围;连续12年每年组织1000多名军人及家属参加“军功章的荣耀”——立功授奖官兵及其家属代表看上海。

黄浦江潮涌不息,崇敬之情历久弥新。30年,不是终点,而是社会化拥军优属新质服务力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