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90%患者留在县域?

怎么让群众就近看好病?实现基层检查、远程诊断,补齐人才能力短板。视觉中国|图
身上长结节,有息肉,需要做病理检测,但身处乡镇,大医院太远怎么办?
现实情况可能是基层医院有设备、少技术,能取样,有的却出不了报告。在湖北宜昌,县医院还加配了一台扫描仪,可以把传统玻璃病理切片扫描成数字化切片,在病理远程会诊平台,全省的病理专家就可以完成线上会诊。
2025年第一场“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选择了湖北。4月23日,来自湖北省卫健委、宜昌市、十堰市的相关医改人士,介绍了湖北省不同地市的医改进程。
怎么让群众就近看好病?湖北省宜昌市市长陈红辉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说,宜昌市建机制、补齐人才能力短板。“37家乡镇卫生院血液透析室,为群众提供血透服务8万余人次,患者就诊更便捷。我们的中心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CT,村卫生室都配备了心电图机,实现‘基层检查、远程诊断’。”
怎么学三明?答案是举例子
三明医改经验要怎么学?国家卫生健康委选择“举例子”。
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指出,持续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围绕这一主题,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宣介典型地市的经验、做法。
以宜昌市为例。2024年3月,宜昌市建立了卫生健康财务与运营质量控制中心,设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这个中心的作用是帮助各级医疗机构提升财务运营管理水平和临床服务效率。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是宜昌市最大的医疗机构,院长李俊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了这个中心以后,各家医疗机构的运作逐渐精细化。“之前的指导和培训只是点对点,现在宜昌9县市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接受统一培训,各个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逐渐趋同,临床上的诊断也能统一起来。”
目前,宜昌的三甲医院已经接入全省平台,实现了省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县医院、二级医院实现市内互认。宜昌市卫健委医政科科长许晓林介绍,如果有能够互认的检查报告,医生在信息平台上就可以直接看到,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重新检查,也可以填写理由,重新检查。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云甫介绍,他们支持各地紧扣儿科、精神科等薄弱专科,联动编制、薪酬、职称等改革补短板,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推广智能辅助诊断,数智赋能医疗卫生体系。在省级层面,还筹集1.5亿元资金,36家三级医院重点帮扶70家县级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水平。
基层和大医院打配合
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做了胃肠镜,有息肉需要病理检测,路径是这样的:每天的巡回车辆将样本从乡镇送到县医院,县医院制作玻片,如果不能出具报告,则扫描上传至全省平台,由上级医院或武汉的大医院出具报告。
样本从乡镇卫生院跑到县医院,病理报告一路从三甲医院到患者手中,实现了让患者少跑路。“病理诊断的技术要求比心电图、CT等诊断还是要高一些,所以在全省建立平台。”许晓林说。
现在,宜昌市9个县市全部建成紧密型医共体。陈红辉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9家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11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其中52%达到推荐标准。同时,实施村医免费定向委培工程,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持续加强对基层的投入,特别是学科能力提升,创建省级基层特色科室72个,实现“一机构一特色”。
比如,地处三峡大坝库首的宜昌市秭归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由县人民医院统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根据山区县的特点,在长江南北两岸,建设了区域性的医疗次中心。根据基层的需要,县级医院通过专家下沉坐诊、带教等方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三年来,帮助乡镇新增口腔、血透等科室12个,培训乡村医务人员5000余人次。
在薪酬制度方面,宜昌市人社局副局长田炜表示,适当缩小乡镇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落实分配自主权,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收入水平。
“以县域影像、心电中心建设等为抓手,推广分散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区域内互认的有效的检验检查模式。强基层、提能力,让90%的患者留在县域。”王云甫说。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责编 曹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