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医者无问西东:秭归深山伉俪医者28载守护生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3:31:00    

在秭归县九畹溪镇的云雾深处,一条柏油路蜿蜒至山巅,两旁是层叠的梯田与错落的农舍。这里曾因交通闭塞、缺医少药,被村民称为“生死天堑”。然而,一座由老宅改造的村卫生室,却用28年的坚守改写了命运——中医传人王元浩与西医妻子周芸,以仁心为桥、医术为砖,在鄂西群山中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长城”。

中医与西医的“破壁”相逢

1997年,王元浩背着祖传药碾回到故乡时,中阳坪村连一条完整的山路都没有。村民看病需徒步数小时到镇上,一场急病往往意味着生死考验。彼时,正在县医院进修的周芸因一次义诊与王元浩相遇。暴雨夜的山路塌方、手电筒下的银针急救、泥地里的心肺复苏……两人在生死一线间的默契配合,让周芸在日记中写下:“医道虽殊途,终为生命同归。”次年春,她带着解剖图谱走进大山,与王元浩共同扎根。从此,诊室墙上悬挂的《大医精诚》与听诊器、药碾、针灸包,成了中西医交融的无声宣言。

土药房里的“跨界”坚守

将老宅改造成卫生室后,王元浩的“三米中药柜”与周芸的“现代诊疗台”比肩而立。白天,王元浩用祖传方剂调理不孕不育、风湿骨病;周芸则以西医手段处理急症外伤。夜晚,两人挑灯研习,周芸啃读《本草纲目》,王元浩钻研解剖图谱。“父亲说,医者需德术双修。”王元浩常念叨的家训,化作夫妻俩年复一年的坚持——为省下村民药费,他们自采草药;为精进医术,他们翻山越岭向老中医求教。渐渐地,“山里有对夫妻村医”的消息传开,诊室门前排起长队。

胶鞋与摩托碾出的“生命地图”

“胶鞋、药箱、摩托车,就是我们的‘急救车’。”周芸摩挲着封皮卷边的诊疗手册,指尖划过页缘的裂痕。28年风雨出诊路,40余双磨穿鞋底的胶鞋、2.8万公里摩托车辙,丈量着这对夫妻的医者足迹。2008年乡镇改革,他们的卫生室从中阳坪村迁至砚窝台村。搬迁期间连轴转的王元浩累倒在药柜旁,高烧飙至39℃。恰逢暴雨倾盆,村民向大伯突发急症的求救电话刺破雨幕。暴涨的河水咆哮如兽,王元浩一把抓起药箱,与周芸紧攥彼此手腕,弓身蹚入齐腰激流。冰水如刀割肤,药箱却被两人用外套裹成“襁褓”。当昏迷的村民在卫生室恢复意识时,周边邻居自发用门板搭起了“生命浮桥”书写当时的生死时速。“都说阎王要人三更死,他们敢留人到五更!”向大伯的儿子提及往事仍眼眶泛红。

如今,砚窝台村93岁的李奶奶每周拄拐穿过柏油路,执意要找王元浩扎针。“机器查不出我这老寒腿的‘气’,三贴膏药下去,骨头缝都暖了!”她摊开掌心膏药,褶皱里盛着半个世纪的信任。诊室北墙悬挂的23本诊疗手册,页脚已成波浪形,3万条记录中既有“柴胡桂枝汤”的配伍心得,也有“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的标注。泛黄扉页上,“凡大医治病,必当无问西东”的誓言,早被岁月焐成血脉里的烙印。

从村卫生室到镇卫生院的“再出发”

2018年,周芸以优异成绩通过事业编考试,成为九畹溪镇卫生院的医生。尽管夫妻俩分隔两地——她在镇卫生院住院部奔走,他仍守着砚窝台村的土药房问诊,但诊室墙上那本共同填写的《病例分析录》,成了两人隔山相望的“医学对话”。2023年,随着县域医共体改革推进,九畹溪镇整合医疗资源,王元浩坚守26年的村卫生室并入镇卫生院。这对夫妻村医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再次并肩工作——周芸在住院部服务,王元浩的中医诊室迁至卫生院。艾草氤氲的诊室里,他一边为村民把脉,一边指导年轻医生辨识药材;就在他的楼上,周芸的听诊器与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成生命的协奏曲。

“山里的老人走不动远路,我们就多走几步。”王元浩擦拭着药柜上的铜锁,周芸在病房记录完最后一组数据。暮色中,两人的白大褂与远山薄雾融为一体,恰如那句未曾褪色的誓言——仁心无问西东,扎根即是归途。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龚晓红 彭贵云)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