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白时评丨破除网络“自诊”乱象,还需“釜底抽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5:27:00    

#长白时评#

  “刷了几则短视频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有焦虑症了。”26岁的北京上班族小江告诉记者,自己近期偶然刷到一条名为“焦虑症的八大表现”的短视频,视频中列举了“心跳加速”“入睡困难”等8种症状,并称“中5种以上需警惕焦虑症”。“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ADHD、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抑郁和焦虑目前发病率最高。特别是焦虑,其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已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群中。同一片蓝天下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心理健康问题对病患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阳光再美好,须得打开心房才能感到温暖。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自身将饱受精神折磨,也会给家人带来无尽的苦楚。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有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心理咨询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27.83%,其中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又占据了其中较大份额。可以说,一些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发布了不少优质作品,在助力国人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在利益驱使下,发布的“自诊”视频暗含过度诊断、诱导消费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重塑行业生态已成当务之急。

  民生无小事。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其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应将其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予以重视。比如,心理疾病需专业医学诊断,一些网络“自诊”暗含较大风险,就需要高度重视。解决部分“自诊”视频中隐含的过度诊断、诱导消费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监管。当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应推动心理咨询行业建立权威的资格认证体系,以及清晰的准入制度,避免从业者专业资质高低不一、行业生态无序化。对于广大精神科医生、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而言,更应加大科普力度,增加优质内容供给。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消除社会焦虑也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比如,紧张的工作环境、家庭纠纷、失业、家人去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大脑神经长期紧张,从而诱发焦虑症。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民健康也将越来越从梦想照进现实。(杨飞)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相关文章